2024年首七个月的股票期货平均每日成交量为8017张合约,较去年同期的6913张上升16%。2024年首七个月的人民币货币期货平均每日成交量为82833张合约,较去年同期的20226张上升310%。
翰森制药(03692)领涨蓝筹。截至收盘,涨9.38%,报18.42港元,成交额1.69亿港元,贡献恒指2.98点。兴业证券指出,近期业绩预告和中报陆续落地,多数公司符合预期,部分公司实现超预期,体现出医药板块较强的业绩韧性。展望下半年,行业大环境因素有望逐步改善,同时板块将迎来业绩基数下行阶段,预计板块业绩将呈现边际向好趋势。
常言道,一个人总要经历两次死亡,一次是肉体死亡,另一次是被所有人遗忘,谁都不例外。
但麦克阿瑟,这位出生在1880年的美国五星上将,知名度却能横跨三个世纪,至今仍然活跃在中文互联网上,他一边点评社会热点,一边分析婆媳关系,努力扮演鸡汤导师,比鲁迅还要勤奋。
当你碰到棘手难题时,只需要问一句麦克阿瑟怎么说,就能瞬间让人豁然开朗。
麦克阿瑟这四个金光闪闪的字,仿佛有一种愈久弥新的陈酿魔力,生命力相当旺盛。
而介绍这位五星上将的历史文学作品更是汗牛充栋。
不过在许多文艺作品中,对麦克阿瑟的家世要么忽略不提,要么用春秋笔法遮掩,毕竟他那显赫的家世,与美国人一直标榜「独立奋斗」的美国精神严重不符。
但毫无疑问,麦克阿瑟不是什么草根阶层,祖上是苏格兰落魄贵族,爷爷是马萨诸塞州副州长,父亲参加过南北内战的军界大佬,还曾出任菲律宾总督。
所以在他的职业生涯前期,家族力量一直是最大的后台。
后人常说,麦克阿瑟在一些战略层面的大局观很狭隘,对战机的敏锐度也不足。
那有没有一种可能,他专注的赛道从来就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,而是多姿多彩的政坛呢。
1903年6月,麦克阿瑟从西点军校毕业,总成绩98.18分,在班上排名第一,也是学校25年以来学员所取得的最高成绩。
麦克阿瑟选择了升迁速度最快的工程兵部队,担任少尉军官。
1906年9月,在家族力量的操作下,麦克阿瑟被调到华盛顿高级工兵学校进修,同时兼任西奥多.罗斯福总统的副官。
通过在总统身边待过的资历,麦克阿瑟正式踏入更高舞台,在家族和母亲倾尽人脉资源的扶持下,开启了直升机一般的晋升之路。
一战打响后,麦克阿瑟在1915年12月晋升少校,并很快任战争部办公室主任,兼陆军部新闻检察官。
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,麦克阿瑟在父亲的老部下帮助下,以上校临时军衔出任第42师参谋长。
当时部队的上司曼恩将军即将退休,已经不怎么管军务了,所以麦克阿瑟是这个师团的实际话事人。
以麦克阿瑟张扬的个性,他当然不会按部就班地统领军队,先是把师团改为「彩虹师」,取消了数字番号命名。
更亮眼的是麦克阿瑟的着装。
他不穿制服,也不戴头盔,而是戴着一顶软便帽、身穿高领毛线衫和马裤,围长围巾,嘴里叼著烟斗,因此他也被称为「远征军中的花花公子」。
面对战地记者的提问,麦克阿瑟说这样更方便部下认出自己。
但方便下属的同时,也方便了敌人。
由于麦克阿瑟追求「奇装异服」,为了优雅形象从来不戴防毒面具,导致每次德军发动毒气攻势时,他几乎是第一个中招的人。
天生命硬的人总有好运气,每次受伤后他不仅很快复原,还不断获得军部的勋章奖励,在没有多少军功的情况下晋升临时准将。
1919年,39岁的麦克阿瑟迎来人生的又一个高峰,出任西点军校校长,而且是军校创建以来第二年轻的校长。
当时的西点军校由于有KPI重压,必须在短时间内培训大量军官赶赴欧洲战场,导致教学下降、学员素质低劣,还有酗酒斗殴的事件发生。
麦克阿瑟认为这些学生具备军事才能,只是缺乏文化素养,所以决定对西点军校实施改革。
他先是前往华盛顿,说服国会批准军校课程从三年制恢复到四年制。
随后施展铁腕手段,顶住了学院保守派的压力,取消南北战争时代的老旧课程,然后增设现代战争研究、空气动力学和内燃机等课程,大力推广体育竞赛,禁止霸凌,希望这样能增强学员的凝聚力。
在实行一系列改革后,西点军校的校风焕然一新,麦克阿瑟的里子和面子全拿到了,政坛为之瞩目。
但可惜,后来麦克阿瑟得罪了上司潘兴,被调到远在海外的菲律宾。
哪怕流放海外,麦克阿瑟也总能捣鼓出一些新政绩,比如努力筹备奥运会,协助美国获得了金牌榜第一名。
1929年,新任总统胡佛和麦克阿瑟在一战有过交情,后来让麦克阿瑟接受陆军四星上将的临时军衔,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。
从此,他开始了槽点满满的将军生涯。
1932年7月,美国发生「酬恤金进军事件」,这也是麦克阿瑟军旅生涯中最受人争议的一件事。
2万多名一战老兵和家属齐聚华盛顿,每天请愿政府偿付他们的退伍补助金,但却被参议院拒绝了提案。
7月27日,请愿队伍与警察发生冲突,有两名老兵被当场打死,场面彻底失控,胡佛总统下令出动联邦军队恢复秩序。
麦克阿瑟不顾副官艾森豪威尔的反对,执意亲临现场指挥,率领军队包围示威者,还把胡佛千叮万嘱「手段要有所节制」的指令抛之脑后,向人群投放催泪弹,还一把火烧了营地。
最终导致4人死亡、55人受伤、135人被捕,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公关危机。
因为这事,胡佛在之后的大选中不敌罗斯福,直接丢掉了总统位置,麦克阿瑟的名言也被重新改装:「老兵永不死,只是吃枪子」。
这就是为什么,后来他与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,太败人品了。
尽管麦克阿瑟与罗斯福政府不对付,但看在西奥多叔叔的面子上,罗斯福只能把他调到菲律宾出任陆军总司令,组建菲律宾陆军。
又是菲律宾,这简直是他的龙兴之地。
1941年7月26日,美日关系恶化,罗斯福任命麦克阿瑟为「美国远东陆军」司令,接着短短五个月内从少将升到上将。
而麦克阿瑟的低下军事指挥能力,也被彻底暴露出来。
原本美军在菲律宾的作战计划,是固守待援,防止日军登陆,麦克阿瑟只需要防御菲律宾的主要海岸就可以了。
然而麦克阿瑟明确反对,认为凭借手中的2万多美军,还有B-17轰炸机在手,别说保下整个菲律宾,连东南亚都能保护了,导致防线稀疏,部队训练敷衍了事。
1941年12月8日,日本偷袭珍珠港。
麦克阿瑟曾多次收到指令,要让B-17轰炸机空袭日本空军基地,但他不知道在想什么,一直拒绝批准,直到11点半才同意发动空袭。
战机延误的反噬,堪称珍珠港事件2.0。
美国远东空军有两个机场被日军轰炸,损失了超过一半战机,美国海空力量丧失殆尽,而日军仅仅付出7架战斗机的代价。
空袭过后,日军在吕宋岛轻松登陆,对马尼拉展开攻势,而那些训练不足与装备短缺的美军也很快被打崩。
麦克阿瑟被吓住了,这次他总算是听人劝,先是率领部队退到巴丹半岛,然后坚守援军到来。
在坚守两个多月后,麦克阿瑟的部队疲惫不堪,一个个还患上了热带疾病,非战斗减员的数量接近一半。
战局恶化让麦克阿瑟的压力剧增,眼见增援迟迟没来,他在绝望之下,就差拿起父亲留下的手枪自杀。
后来,罗斯福命令他撤退到澳大利亚。
麦克阿瑟总算盼到了这句话,立刻将菲律宾的指挥权丢给下属,要求他抵抗到底,而自己带着家人乘坐鱼雷快艇,从日本人的眼皮下撤离菲律宾。
撤退时他不忘给自己摆拍,要显得从容不迫很有风范。
3月21日,麦克阿瑟乘火车抵达墨尔本。
途中他发表演说,强调自己是奉美国政府的命令突围,最终的目标是要解救菲律宾,最后还补了一句:「我一定会回来的!」
无论麦克阿瑟怎么挽尊,但他扔下部队逃跑的事实怎么也洗不掉了,轴心国的宣传部门大肆宣扬,称其为「脚底抹油将军」。
时隔两年后,麦大帅以胜利者的姿态重回菲律宾,并让人找好角度,在海滩拍下这一名场面:
他总算把丢的脸面给挽回来了。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在挨了两发原子弹后,直接跪了。
已经晋升五星上将的麦克阿瑟,被杜鲁门任命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,负责对日本的军事占领。
成为日本的太上皇后,麦克阿瑟又回归自己最擅长的治理领域了。
按照资本主义制度,麦克阿瑟对日本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——
既保护了天皇,也将他拉下神坛,让日本摆脱封建专制独裁;
废除日本的战争主权,保证日本不再拥有发动战争的权力;
解散财阀、允许组织工会、解放妇女、新闻和教育自由化等改革,为日本成长为工业大国奠定了基础;
进行土改,用赎买政策从地主手上收来大量土地,再便宜卖给广大农户,把佃农彻底变为自耕农,平息民众怨气。
以上一系列措施造就了战后的新日本,麦克阿瑟在日本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人物。
此时的麦克阿瑟,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,如果他卸甲归田去养老,说不定结局会更完美。
1951年,美国国会为了表彰麦克阿瑟,破例通过一项决议,专门制造了一枚金质勋章,并在勋章表面写道:
「澳大利亚的保卫者,菲律宾的解放者,日本的征服者,朝鲜的捍卫者。」
最后一项很让人质疑,朝鲜的捍卫者?
一说到战争,又戳中麦克阿瑟的软肋了。
说实话,除了声势浩荡的仁川登陆,让麦克阿瑟在公关宣传上大大露了一脸外,其他细节是越说越丢脸。
他先是预判中国肯定不参战,结果中国志愿军来了。
后来当着《时代》记者的面说,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我们,圣诞节就能让小伙子们回家。
结果在随后的第二、第三次战役里,美军被志愿军打得晕头转向,损失了2万美军士兵,几十万联合国军不得不后撤,并在凛冽寒风中哆嗦度过一生中最难忘的圣诞节。
至此,麦克阿瑟知道自己的军事生涯大抵是完蛋了。
说实话,麦克阿瑟真得感谢李奇微,如果李奇微不是在1951年4月接替战局,帮他善后,已经71岁的「老阿瑟」真不一定能安全回到美利坚。
朝鲜战争成了麦克阿瑟在军事舞台上的谢幕演出,黯然回到美国。
直到1964年患胆结石去世前的日子,用「暗淡无光」来形容他最合适不过了。
所以要如何点评这位五星上将的一生?
很难开口。
就连著名的评论家麦克阿瑟都表示:「他是五星上将里最有网红感的,也是网红里最会打仗的人物」。
西点军校麦克阿瑟日本罗斯福菲律宾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联华证券策略_散户配资_散户配资网观点